當通用電氣(General Electric Co.)旗下的消費信貸子公司GE Money完成對泰國大城銀行(Bank of Ayudhya PCL) 6.26億美元的投資后,GE Money開始調配幾十名高層管理人員來幫助它的這個新戰略伙伴發展業務,陳珙君(Tan Kong Khoon)就是其中一員,他現在擔任這家泰國第六大銀行的總裁兼首席執行長。 在GE Money收購了大城銀行25.4%股權后,現年50歲的陳珙君于今年3月接下了大城銀行的帥印,他的任務是幫助這家家族控股的銀行在其龐大的公司客戶基礎之上增加個人貸款業務。此前陳珙君曾在中國大陸及香港工作,當時分別任職于花旗集團(Citigroup)旗下的花旗銀行(Citibank)及渣打銀行(Standard Chartered Bank)。這次他給自己定下的目標是:利用自己在亞洲銀行業豐富的經驗來幫助泰國市場為新一輪消費信貸產品熱潮做好準備。泰國的這輪消費信貸潮流興起正值國內政治動蕩不安之際:去年9月,泰國軍隊政變把當時的泰國總理他信(Thaksin Shinawatra)趕下臺。
在進行此次投資之前,GE Money和大城銀行在2001年2月就合資成立了一家信用卡企業。這家泰國銀行擁有450多萬客戶,但是其貸款中僅有14%來自于個人客戶。陳珙君說,在這個國家,個人銀行業仍處于初級發展階段,充滿了發展機會。
陳珙君是一名新加坡人,他說自己年輕時服兵役的經歷讓他的眼界更加開闊。陳珙君說,我從這段經歷中學習到的一點就是,要想成功,必須借助更大整體的力量,也就是說每個人都是團隊的一分子。作為一名外籍首席執行長的陳珙君也正是因為堅持這一點,才能在受監管機構嚴格控制的泰國銀行業中立足。
陳珙君在大城銀行的曼谷辦公室接受了《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記者詹姆斯?胡克威(James Hookway)的采訪。
《華爾街日報》(以下簡稱WSJ):當你開始職業生涯的時候,誰給了你最好的商業建議?
陳珙君:客戶經常會給你提出最好的商業建議。作為銀行業專業人士,我們在年輕的時候常常搞一些很專業的東西,而且以此為榮。我們所作的一切都很微觀,而且被灌輸了很多專業知識,卻經常忘掉客戶的真正需求。我現在還能記得,我們很多次都突然停下來,想到“等等,我們剛設計的這個產品并不是我們客戶想要的。”這也是我們銀行特別倚重客戶委員會及與客戶會面等做法的原因。周五是大城銀行的客戶日,我們不會在這天安排任何會議:所有的高層管理人員都要在這一天去拜訪客戶。
WSJ:你對工商管理碩士(MBA)學位看法如何?MBA學位很重要嗎?還是在工作中學習更好?
陳珙君:我在這方面沒有偏好。不過我認為,在攻讀MBA之前,還是應該工作一段時間,這樣才能在這個學習過程中汲取最多的養分。我正勸說女兒去攻讀MBA,她已經獲得了法學方面的學位。不過,她得先在資金管理領域工作幾年。說到這一點,我以前還雇傭了很多沒有MBA學位的人,我在花旗銀行工作的時候,曾雇傭了一名藥劑師,一名工程師。我還為衍生品品研發團隊帶來一名基因工程師。這么作是為了融合不同的力量形成一個團隊。
WSJ:你希望自己的潛在雇員具備哪方面的知識?
陳珙君:我認為,對于銀行業來說,挑選人才最重要的標準是他是否正直,這一點比知識更重要。不過,就知識而言,他們還需要有些創業動力,這樣他們從概念上來理解資產負債表與損益表之間的差別就容易得多了,他們也就懂得如何來經營一個企業了。
WSJ:你日常工作生活上依賴什么高科技電子產品嗎?
陳珙君:實際上,我已經停止使用Blackberry.在過去的五年中,我幾乎與Blackberry綁在一起。現在我就是不想用了。我的老板給我的秘書打電話說:“你能給陳珙君買一個Blackberry嗎?”于是我告訴我的秘書,給日本業務買一個,因為這里無法使用Blackberry.這些科技產品中,最關鍵的是手機。我使用短信息的頻率要比Blackberry高得多,因為它是即時的。而且它迫使你把所發的內容寫得簡短并切中要點。
WSJ:你碰到過很難應付的老板嗎?處理這種狀況的最好方法是什么?
陳珙君:我相信每個人都曾碰到這樣的情況。但是了解老板這種表現的原因很重要。一旦你了解了他們的處事原則,就非常容易應對這種情況,而且總能找到合適的解決方法。
WSJ:作為一名經理人,你所作的最困難的決定是什么?
陳珙君:說到這點,我還有點不安。我曾面對的最艱難的決定是:是否和媽媽一起度過她生命最后的日子,而當時正值香港辦公室有200名雇員要被裁掉。我的決定至今仍經常縈繞在我的心頭。但是,當時我決定醫生是幫助我母親的最佳人選,而我的200名雇員更需要我,他們要謀求新的職位。于是我給業內所有聯系人打電話,盡力為這200人都找到新的歸屬。在三周內,有40%的都已找到新東家。我記得在半年內只剩下兩個人沒有新工作了,而其中一個已經創立了自己的咨詢公司。
WSJ:控制經營成本及預見商業發展周期到底有多難?
陳珙君:在高速發展階段,每個人都希望從部門的發展中分得應有的一杯羹,即使經理人很清楚,日后他們肯定會裁員。如果我好日子里就勒緊腰帶,而其他部門沒有這么作,那么當無可選擇的裁員到來的時候,我的手下也會受到沖擊,為什么他們在好日子和壞日子都要受苦呢,而其他部門卻享受了好光景?這正是我們要打破的思維定式。我們可以采取一種程序來改變這種狀況:一種產能規劃模型,它能夠根據對未來增長的預測管理我們業務的增長。
當預測的增長真正實現的時候,我們必需有措施就位。要不斷調整組織結構圖表。另外,提高生產效率也很重要,這樣就會減少對人力的需求。我們可以使一些程序實現自動化,然后進行簡化、再簡化、再簡化。我想,這樣就會避免我們所稱的“人員膨脹”發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