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才”生“財”
在2005中國自主創新·品牌高層論壇上,北汽福田公司入選“行業內最具成長力的自主品牌企業”大獎。論壇發布的紅皮書這樣描述:北汽福田是自主創新締造的行業新星。
福田成立僅有9年多。9歲,一個孩童剛剛進入小學四年級,而福田已累計銷售汽車130多萬輛,品牌價值達到119億元人民幣,完成了從零起步到雄踞市場霸主地位的飛躍。
在公司的自主開發產品清單上,從幾座到幾十座的客車,從幾噸到幾十噸的卡車,應有盡有。
在中國車壇,長期以來是巨人當道,洋品牌吃香。是什么因素促使年輕的企業“舍近求遠”,選擇自主創新之路?它的自主創新體系又靠什么來保障?
自主創新掘出“第一桶金”
12月5日艷陽高照。京北沙河,福田公司總部辦公大樓。福田公司的常務副總經理張夕勇接受了記者專訪。他是福田創建的元老,一落座,就說了句大實話:“我們搞自主研發,純粹是逼出來的。”
張夕勇仍清晰記得,福田剛進京時,總部蝸居在朝陽區光華路的一棟5層小樓內,那是大股東北汽摩公司的一棟物業,是典型的北方工廠車間樓,陳舊、昏暗,夏天用不起空調,辦公室里又擠又熱。
比辦公條件還要嚴峻的,是企業無產品的尷尬。
“福田起灶的股本金不足2億元,在汽車這個資金大進大出的行業,實在是太弱小了。想找外企談合資,根本不在一個重量級上。”
購買國外汽車公司的車型技術和圖紙,也不失為一條“捷徑”。但很快,這筆“買賣”也被證明不劃算:“有人算了一筆賬,從國外引進一款輕卡產品,光引進費就是1000多萬元;每賣一輛車,外方還要收取2000元左右的技術提成費。”這筆錢如果自行消化,年輕的福田根本承受不起;如果攤進成本轉嫁給消費者,勢必提高價格,對于“入門”選手,提價無異自斷生路。
兩條路都被堵死了。但仔細地審視過市場,有了意外收獲。1998年,中國城鄉經濟日益活躍,許多小老板冒出來,擁有一輛價格便宜、載貨量大、能適應城市和農村各種道路條件的輕型卡車成為他們的心愿。
而此時的中國商用車市場,是典型的兩頭熱中間冷———一汽、東風等大公司,發展重點放在中重型卡車方面,天汽、長安等企業的微型車也搞得如火如荼,偏偏中間地帶的輕型卡車顯得一片沉寂。原有的130、131、1041等車型,已過產品成熟期,疲態盡顯。
看到了這一市場空當,福田便組織當時企業為數不多的技術人員,在消化吸收的基礎上再創新,搞了公司歷史上第一次自主開發,成功推出了第一代汽車產品———“福田小卡”,價格不貴,皮實省油,還挺能拉貨,契合了城鄉用戶的消費能力和口味。于是,福田迅速推出了價格在3萬~4萬之間的第一代輕卡。此后,時代輕卡、奧鈴輕卡以及即將推出的面向國際市場的歐馬可輕卡等福田原創產品接連投放市場,一舉奠定了中國輕卡第一品牌的地位。
僅1998年當年,時代輕卡就為福田帶來了近6億元的收益。進入汽車行業的第一年就掘到了第一桶金,福田義無返顧地走上了自主創新之路。
自主創新,人才先行
福田自主創新產品速度之快,快得叫人有些目不暇接:1999年,開發出風景系列面包車;2000年,沖浪SUV系列問世;2002年,歐曼重卡下線;2004年,歐V大客車上市;2005年,全新奧鈴系列產品全面突破日本技術;2006年,歐曼ETX、歐馬可、傳奇、G項目……
“福田的自主創新是忙而不亂。在哪個階段進入什么領域,生產何種車型,都心中有數。這源于我們‘兵馬未動,人才先行’。”張夕勇說得氣定神閑。
人才,企業自主創新的關鍵。在福田,有一套完善而獨特的人才戰略。
福田公司成立時,業內幾乎沒有人感覺到它的存在,更沒有人預測到九年后它會成長為中國商用車第一品牌。當它決定立足北京并進入整車行業的時候,首先感覺到的就是人才的匱乏。張夕勇說:“整車行業是大兵團作戰,需要一流的人才隊伍,我們每前進一步,都要靠強大的人才吸引來做保證。”
他們把目光瞄準了行業內的精英。至今,企業已舉行了47期全國招聘會,3000多名英才被納入麾下。
40歲的美籍華人鄔學斌是底盤和剎車系統的專家,曾在通用、福特等汽車公司工作12年。2002年5月,鄔學斌回國,一個月的時間,他把國內的各大知名汽車廠轉了一圈,“落戶”在奇瑞汽車公司。
遠在北京的福田公司此時對鄔學斌展開了“三顧茅廬”式的求賢攻勢。“不光是說客來了幾撥,王金玉總經理每月還至少給我打一個電話,像老朋友那樣對我噓寒問暖。”鄔學斌記憶猶新的是,他出差到北京或在北京轉機,王金玉總能趕去請他吃飯喝茶。“福田的誠意最終打動了我。”2003年的2月鄔學斌毅然投奔了福田。
如今,他已是福田公司總設計師兼汽車工程研究院院長,是福田汽車工程研究院里20多位“洋專家”和1000多名技術人員的“頭兒”。福田公司人力資源部的工作人員介紹,在“挖”來鄔學斌之前,“洋專家”的管理工作由中國人來做,但文化理念和習慣的不同,中方與“洋專家”的關系始終沒有理順。
|